在文山市,有这样一位生态环境守护者,他穿梭于每一寸林间,足迹踏遍每一道山梁,用代表的担当,为文山市的生态保护事业,发出了来自林海深处的强音,他就是省人大代表、文山市红旗国有林场工程师刘洪延。

图为红旗林场
文山市林业和草原局红旗林场清水塘林区拥有着603.3公顷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高达89.91%,林区分布在文山城区北部和东西两侧,成“U”型环绕整个县城,为城市防风固沙、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文山市的一道绿色屏障。自1993年起,刘洪延便投身于森林管护事业中,这三十余载春秋,刘洪延除了日常的巡护,还经常走村入户,将防火意识深植于每一位群众心中,用脚步丈量着林海的广袤,用坚守诠释着对大地的深情,守护着生态保护。
6月,迎着初升的朝阳,刘洪延便踏入红旗林场的林区小道,开始了一天的巡护。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也带来阵阵热浪,穿梭在树木之间,仔细查看每一棵树木的生长状况,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刘洪延介绍,春夏季节,气温持续攀升,炎热的天气如同一张炽热的网,笼罩着整个林区,使得森林管护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巡林的频率不得不增加。

图为刘洪延和同事进行森林防火巡护
“每年十二月到次年六月,我们都是无休的,到后期虽然偶尔有休息也是随叫随到,每天都和树木打交道,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刘洪延说。
2023年,刘洪延多了一个身份——省人大代表,也让他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在日常的森林管护工作中,刘洪延发现部分群众的耕地与林区相邻,在与群众沟通劝说的过程中,仍有部分群众由于缺乏对森林管护工作的了解,甚有抵触情绪。

刘洪延(左一)在红旗国有林场监督实施造林
在2023年召开的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洪延建议在林业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执法队,直接处理群众与森林管护之间的矛盾。“有了这个新身份后,就多了一条为群众发声的渠道,目前,这个执法队已经成立了,我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林区与周边群众能够和谐共处,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刘洪延说。
在积累了30多年森林管护的宝贵经验后,刘洪延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森林,还立足人大代表履职,为盘龙河的水环境治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河流生态的改善与保护。

图为刘洪延(左二)入村走访群众
据刘洪延介绍,近年来,文山市在盘龙河城区段水质治理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2、2023、2024 年连续三年,盘龙河的水质综合评价均达到或优于Ⅲ 类,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然而,他在工作中发现,盘龙河的治理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发现部分城区生活污水未应收尽收,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水直排盘龙河。同时,盘龙河文山市上下游段分布着大量的农田耕地,河流穿梭其中,各种农业面源污染直接流入盘龙河,对水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刘洪延说。
今年,在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刘洪延还提出《关于盘龙河文山市段水环境治理的建议》,希望省级相关部门在盘龙河治理上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倾斜,推动第一污水处理厂建设、沿河排污口整治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提质升级改造等工作,提升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现在看着盘龙河的环境一天天变好,水变得更清了,两岸的绿植也更茂盛了,刘洪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心血,更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人大代表,能为盘龙河的治理尽一份力,我感到很自豪。”刘洪延说。
从森林管护者到人大代表,身份在变,但他守护生态的初心始终如一。刘洪延的故事,是文山生态保护事业的缩影,也激励着无数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