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东山彝族乡南林村的田埂间,9.9公里产业路如银链般缠绕山间,将曾经散落的烤烟田、甘蔗地、辣椒园织成一片兴旺的产业网。村民们踩着平整的路面往田间送肥,拖拉机载着刚采收的农作物呼啸而过。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乡人大代表、南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明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的生动见证。

图为杨明才走访群众
2021年当选乡人大代表后,杨明才始终坚守“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他走遍南林村16个分散偏远的村小组,从群众的怨声与期盼中发现,这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庄正被“路”所困:山地多、平地少的地形本就制约耕作,黄土干燥的土壤虽适合种植烤烟、甘蔗、辣椒,可落后的产业道路让农机进不了地,雨季更是泥滑路烂。“收烤烟全靠人背马驮,牛车拉运一趟要耗大半天,赚的钱一大半都花在运输上。”村民杨彦明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无奈。
杨明才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急需修路的长度、具体地块位置、涉及的农户数、关联的耕地面积……密密麻麻的字迹背后,一个清晰的结论逐渐浮现:修通产业路是打破发展瓶颈的前提。他随即组织村干部商讨,带着调研数据和村民诉求联合其他人大代表向乡人大主席团提交建议,主动对接挂联单位争取支持,为修路按下了“启动键”。

图为群众共同修路
明确了群众需求,杨明才带着大家向“路障”宣战。可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土地协调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他牵头组建攻坚队伍,通过代表活动小组发动村民投工投劳385人次,组织16名乡人大代表成立监督指导小组,全程协调占用土地、物资拉运、机械进场和矛盾调处。“政府给政策,咱们自己出力气,路肯定能修通!”杨明才的动员让村民干劲十足。经过近4年奋战,3条总长9.9公里的产业道路、2条15公里的通村道路终于贯通。“拖拉机直接开到地头,种地再也不用拼体力了!”村民杨文高站在新路上笑得开怀。田间机器轰鸣的繁忙景象,成了通路后最生动的注脚。
路通了,发展的大门彻底打开。杨明才紧盯群众对“多赚钱”的期盼,开始引导产业升级。他带头试种烤烟小苗膜下移栽技术以提高产量,针对村民怕费事的心理推广易管理的甘蔗新品种,还利用闲置土地引种万寿菊。

图为发展的产业
在道路带来的运输便利和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南林村的产业版图迅速扩大。三年间,烤烟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甘蔗从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443亩,辣椒突破2870亩,生姜达850亩。外地客商沿着新路找上门,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近400户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
如今,走在南林村的产业路上,既能看到杨明才记录民情的笔记本缩影,也能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代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他的话朴素有力,而那一条条连通田间地头的道路,还有那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产业,正是他践行初心的最佳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