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贴心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侯星印
托起乡村发展“新希望”

作者:卢吉艳朱绍江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7/2 20:15:59     点击数: 980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广南县者太乡大田村,蝉鸣声声。村民李友英在院门口一把拉住路过的侯星印:“姑娘,尝尝新摘的果子!”这声亲切的称呼,是群众对这位县乡人大代表最温暖的认可。从乡村幼师到村党委副书记再到人大代表,侯星印始终将群众的冷暖记挂心头,交出了一份初心答卷。


图为大田村

  2012年,侯星印成为南屏镇民办幼儿园的幼师。她把全部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被家长称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妈妈”。2016年,因家庭原因,她回到老家者太乡大田村。面对村委会人手紧缺的状况,她毅然挑起村党委副书记的重担,开启了服务家乡的新征程。

  2017年初,侯星印同时当选县十七届、乡十一届人大代表,2022年换届,她又同时当选县乡人大代表。自当选人大代表后,她把为民解难题都寄托在建议里,把田间地头、农家火塘当作履职阵地。“我从小在这里长大,看到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村道破损影响农产品运输,留守群体缺医少教,灌溉设施老化致作物减产,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环境,桩桩件件都急需改善!”侯星印说道。


图为侯星印走访群众

  侯星印充分了期望,不知疲倦地走访收集民意。面对散落山间的28个自然村,她创下连续29天不休息的纪录。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梅子沟路面湿滑存在安全隐患、保田河缺少桥梁影响通行、部分村寨信号差……这些基层呼声,被她梳理提炼,转化为《关于农村道路硬化的建议》《关于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等20余条建议,多次提交县、乡人代会。“有些事晚一天提建议,群众就要多熬一年苦日子。”侯星印说。

  为了让建议落地,她像“钉子”一样钉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为解决三家仁寨子的出行难题,她多次跑县交通局、乡村振兴局。最终,道路得到硬化。


图为保田河村新建的便民桥

  如今站在保田河村旁,侯星印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耳边仿佛又响起当年村民涉水过河的惊呼声。为了建这座便民桥,她主动联系水利、交通等部门,邀请专家实地勘察设计。经过不懈努力,一座崭新的便民桥横跨保田河,彻底结束了村民绕行的历史。

  在她的持续推动下,一条条水泥路连通村寨,便民桥跨越河流,通信基站建了起来,排污管网接入农户,路灯照亮村道。基础设施的改善让乡村焕发活力。“路好走了,信号强了,山里的好东西也能卖上好价钱了!”教达村村民罗志成主要做山货生意,生意从原来覆盖3个寨子拓展到8个,年净收入达8万元。

  解决完硬件设施问题后,侯星印开始聚焦经济增收。她坦言:“因为没有产业,导致很多群众外出务工,部分家庭生活贫困。”

  为了帮助群众提升发展能力,她根据村民需求,积极向乡党委领导反映实情,并在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开设电工、厨师、家政服务等培训班,邀请专业老师授课,帮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为了带动群众增收,她组织实施土地流转整合,引资建成2.3公里灌溉渠,打造连片高产良田。200多户村民通过收租金、本地务工实现增收。安歪村村民王海算了一笔账:“15亩地年租金2.25万元,加上务工日薪上百元,比以前强多了。”


图为流转土地发展的新产业

  她还牵头发展“包山采菌”及菌类加工。2024年,全村野生菌产量达100吨鲜菌,产值220万元。村民李友祥靠着捡菌年增收两万多元,乐呵呵地说:“守着家门口的山头,日子也能红火。”

  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侯星印从不忘记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蚌古村62岁的村民罗贵彬丈夫去世,自己身体也不好。逢年过节,侯星印总会及时为她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图为侯星印看望村里老人

  八年如一日,侯星印架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如今的大田村,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侯星印依然步履不停,走村串寨倾听群众呼声,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行动的指南,向着幸福的方向坚定前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