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风里,昆明某口腔医院少了一位细心的主管,麻栗坡县杨万乡紫胶村的泥土路上,却多了一个轻快的身影。姚启洪拎着简单的行李站在村口时,村委会的老主任正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发愁——人手紧缺,好多事都堆着没人做。这位曾经穿着白大褂的“白衣天使”没多想,接下了村委会委员的担子。从听诊器到民情簿,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身份转变”。

姚启洪收集民意
姚启洪是土生土长的紫胶村人,曾经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后来梦想变成现实,通过不断努力,她在昆明某口腔医院当上了主管,日子安稳且有奔头。可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现状,她心里总不是滋味。2021年,得知村里缺人干事,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刚回来时,家里人不理解,觉得我放着城里的好工作不干太傻;村民们也嘀咕,但我从不辩解,把该做的事做好,就是我的全部。”姚启洪说道。
短短几个月,姚启洪理顺了工作,还帮群众解决了一些琐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同年12月,那天飘着细雨,前来参加投票的村民异常多,乡亲们攥着选票念叨:“启洪这闺女,实在!”当计票结果出来,姚启洪高票当选“麻栗坡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这是乡亲们用信任铺就的路,也是她从基层治理者到人民代言人的“第二次跨越”。在她心里又多了一道誓言,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铭记于心、落实在行动上。

姚启洪帮助留守老人
从那以后,姚启洪就更加忙碌,走村串户,收集民意,想尽办法帮助群众。紫胶村的山坳里,竜困村的八旬老人张永明总在村口张望。自从腿脚不利索后,买米买油成了难事,降压药更是断不得。姚启洪第一次上门时,老人正对着空药盒叹气。“张大爷,以后我就是您的‘跑腿闺女’!”她笑着把新购的降压药放在桌上,顺手拿起扫帚清扫院子。从那天起,她的民情日记里多了一页:“张永明,80岁,独居,每月5日送降压药,10日送生活物资。”
有一次下暴雨,姚启洪冒雨前行,浑身湿透地把米油送到老人家中。张永明看着她滴水的裤脚,强忍着眼泪说:“闺女,这雨这么大,你咋还来?”她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回答说:“您等着米下锅呢,我哪能不来。”逢年过节,她总是自掏腰包买些老人爱吃的水果、点心,陪老人聊聊天,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屋里的冷清被笑声驱散,成了村里最暖的风景。
村里的王世进家因一场重病返贫,姚启洪第一次去时,一家人正对着医院账单愁眉不展。她没多说,转身就往乡民政办跑,帮着整理材料、填申请表,忙前忙后半个月,低保和临时救助款终于到了账。“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大病救助怎么申请?”她拿着政策手册,蹲在门槛上给王世进逐条讲解,直到对方点头说“懂了”才放心。
全村的困难户,她都建了台账,谁家该交医保了,谁家养老保险还没续,她比谁都清楚。“动态摸排不能等,漏了一户都不行。”她挨家挨户敲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代缴费用,对着手机教年轻人在线操作。手机24小时在线,乡亲们常说:“有事找启洪,准没错。”
“村里晚上黑灯瞎火,孩子放学不安全。”“去杨万街的路坑坑洼洼,卖菜的三轮车都颠坏了。”“蓄水池裂了缝,水不够用还浪费。”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话,都被姚启洪记在民情日记里,并整理成一条条建议。
在2022年麻栗坡县人代会上,她提交的《关于在新扣览等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的建议》被采纳;2023年,《关于维护紫胶至哪西道路的建议》推动了修路工程;2024年,《关于加强农村小型供水工程运行管护的建议》让全村喝上了放心水。三年多来,她提的10多条建议件件落地,推动着村庄悄然发生变化。乡亲们说:“姚代表把我们的心里话,真的带到了县里。”

姚启洪建议落实后带来的效果
如今的紫胶村,路灯照亮了晚归的路,平整的公路上跑着满载农作物的货车,蓄水池里的清水顺着管道流进家家户户。姚启洪的民情日记换了一本又一本,扉页上的誓言却始终清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放弃城里的工作后悔吗?她望着田里忙碌的乡亲,笑着说:“看到他们日子越来越好,比啥都值。”这时手机响起,是张永明老人的电话:“闺女,我头痛厉害,能帮我买点药吗?”她拿起外套往外走,脚步轻快如初。
“人大代表不是头衔,是担子。”姚启洪常说,“只要乡亲们还需要,这条路,我就一直走下去。”夕阳下,她的身影融入村庄的炊烟里,就像一株深深扎根在故土的老槐树,历经岁月风霜却始终伫立,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