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滇东南的群山,富宁县花甲乡炮火村的千亩茶园吐露新绿。晨曦中,采茶人腰挎竹篓穿梭梯田,指尖轻巧地采摘嫩芽,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片海拔1200米的土地,3000亩茶山正焕发勃勃生机,托起村民的致富梦。而这一切,离不开花甲乡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炮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先龙26年的坚守与奉献。

“这片绿意盎然的茶山,凝聚了炮火村26年的心血!”望着连绵的茶园,人大代表陈先龙感慨万千。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贫瘠的荒坡,村民“望天吃饭”,生活困顿。陈先龙心急如焚,决心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路。
1998年,陈先龙东奔西走引进万道香公司,确认当地适宜种茶后,便发动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树。从拓荒种植到规模经营,陈先龙与村民一道,将汗水洒遍山野,如今,茶园从炮火村延伸至周边10余个村小组,形成一条15公里的“绿色经济长廊”,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
为让茶产业惠及更多群众,炮火村探索出“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由企业统一提供技术、农资、收购和销售,村民承包茶园自主管理,按采摘量获得收入。这一模式让300余户茶农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采茶旺季时,每天有300多名村民在茶园忙碌,其中六成是40岁以上的妇女。“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补贴家用,日子更有奔头了!”一位采茶大姐笑着说。就连70多岁的老人也能靠采茶赚零花钱,“既活动筋骨,又可以增加收入,老人们都很高兴。”人大代表陈先龙介绍道。
作为人大代表,陈先龙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建言献策,争取政策支持,助力茶产业提质升级。针对茶农反映的种植管理技术短板问题,他协调专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围绕平剪、追肥、打药开展专项培训10余场次,覆盖茶农1000余人次。同时,他推动拓宽修建产业道路5公里,解决10个村组运输难题。在他的带动下,花甲乡的“绿叶子”真正变成了“金叶子”,绿水青山成了群众致富的“靠山”。
夕阳西下,茶山渐隐于暮色,但乡村振兴的灯火愈发明亮。“未来我还会继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带领村民深耕茶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炮火村致富的故事。”陈先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