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身无分文的穷汉子起步,用三十余载光阴,在嶙峋乱石间开辟出一片“绿银行”;他以药材种植为媒,将个人的绿水青山梦,化作带动乡亲致富的“良方”。我们一起走进文山州十五届人大代表、西畴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敦儒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清晨,30多岁的程敦儒背着药篓,行走在西畴县的大山之中。那时的他身无分文,脚下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嶙峋乱石,抬头是望不到头的荒山。“没水没路,动员当地群众一锄头一锄头挖。”就这样,经过两年时间,大家一起刨出了通往山下的土路,还用石板垒起水窖,完成了最基础也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凭借中草药世家的传承,程敦儒尝试在石缝间栽种八角树,可八角树要等五年才挂果;他又试种阳荷、野生三七,在林下搞立体种植,解决短期内经济收益,保障基本生活。“我家是中草药世家,爷爷是个有名的老中医,在他身边耳濡目染,所以我从小有个梦想,就是把这些石头旮旯种满中草药。”程敦儒介绍,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到九十年代末,400亩阳荷年销售额达60万,八角树丰收带来50万收入,他的药材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绿银行”。

图为程敦儒带领群众种植药材
从2009年开始,程敦儒陆续得到林业、农业、科技、财政、科协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获得了各种项目扶持。2010年成立了西畴顺发阳荷专业种植合作社,2012年成立了西畴县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2014年,中草药产业年产值突破400万。如今,他种植野生三七250亩、连翘200亩、重楼150亩、山豆根250亩、山柰100亩,公司估值超6000万。程敦儒指着对面那片200亩石旮旯地说:“我们要把它种满800万株白吉苗。”这个曾在绝路上徘徊的汉子,靠草药在石缝里种出了“金山银山”。
当选文山州十五届人大代表后,程敦儒把履职重点锚定在“带民种药、助民增收”上。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一些群众不懂病虫害防治技术导致药材减产,收集到群众反映药材缺销路等建议。为了让技术直达田间地头,75岁的程敦儒亲自当“讲师”。今年6月初的一个雨天,他踩着泥泞站在重楼基地,举着重楼种子一遍遍叮嘱:“籽儿埋下去得盖腐殖土,别浇太勤!”除了现场教学,他每年邀请农科专家为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创新推出“示范园+合作社”模式,将自家基地作为“活课堂”,组织群众观摩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现场算收益账,还积极帮助群众找销路。

图为程敦儒为群众讲解药材种植技术
为了让荒山变青山,程敦儒免费向群众发放山豆根、阳荷、八角等中药材种子,20多年来发出去的种子折算资金达80万元。成立10多年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和百汇药材林果种植有限公司,已累计为群众发放入股分红资金80多万元,让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带动当地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100多户,总面积超4000亩,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么洒村村民侯国林从最初试种20亩阳荷起步,后来不断扩大品种和规模,到现在种植各种药材共计120亩,仅山豆根一项年收益就超60万元。
如今,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的人越来越多,而程敦儒的基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50多种草药在石缝间扎根生长,为附件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仅150亩的苦参基地雇了40多个村民。“除草一天能挣80元,还管饭。”迷八村村民项学翠在这儿工作了20多年。育苗棚里,多种药材嫩苗从土中钻出来,生机勃勃。“基地的一些种苗将来是免费发给脱贫户。”程敦儒笑着说道。

图为程敦儒给群众发放入股分红资金
墙上挂着的“华盖故里蕴灵草”对联,正是他人生的写照。30多年前,群众为他修路建水窖;现在,他每年拿出10万株药材种苗免费送给群众,“我就是要让石头山绿起来,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
航拍镜头下,程敦儒的种植园像一块绿毯铺在喀斯特石山上。尽管已经75岁,他仍坚持每天爬坡查看药苗,裤腿上总是沾着泥土。面对群众疑问,他指着满山草药笑着说:“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这30年,就是要让石头缝里长出‘钱’来。”

图为程敦儒打造的西洒镇把独村小组种植园
此刻,重楼基地的雨停了,阳光透过叶隙,洒落在群众领走的种子上——那是程敦儒用大半辈子熬制的“致富药方”,在人大代表的履职路上,正悄悄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