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小和文山三七有着不解之缘,倾听七农们的心声,六年光阴潜心研究“三七连作障碍”,解除了困扰几代七农的“心病”,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山市第四届人大代表王麟猛的故事。
三七缘起童年
“如果有一天,在文山这片土地上都不能种三七,那还叫‘文山’三七吗”?回想起这个曾经让文山七农痛心的问题,王麟猛有些激动地说……
王麟猛出生在平坝镇得白村委会得白村小组,上世纪50年代初,他的奶奶便成了全村种植三七第一人,后来三七种植在他家代代相传。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专,每逢假期王麟猛都会跟着父母一起到三七地里干活,偶尔跟父亲住在三七棚里守三七,年复一年,王麟猛也与三七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从云南省文山农业学校毕业的王麟猛走进了军营,在军营,他的体能和意志得到了锤炼,谁知命运再次将他与三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退役后的王麟猛来到原文山县三七特产局种植科工作,他也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文山七农。
土地连作成障碍
“一块地只能种一次三七,现在文山种三七的地都很难找到了”“我们只能背井离乡,跑去外地种三七”……这些都是王麟猛最常听到的,每次听到都让他一阵揪心。
一块肥沃的土地在种植过三七以后,在未来二、三十年都无法再种植,如果再次复种,三七就会爆发严重的根腐病,甚至会导致绝收,“土地连作障碍”成了种植三七最大的难题,也是多少年来七农们最大的心病,七农们只能远走他乡,去外地寻找新的土地种植三七。

图为王麟猛在三七地里观察三七
“三七产业是文山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山州有3万多户七农一直辛勤劳作种植三七,但连作障碍是压在文山每个七农身上的一座大山。”为此,王麟猛跑了很多地方去请教知名的专家、学者,希望能解决三七连作障碍,但总是无功而返。
让三七“回家”
2011年,王麟猛回到了老家三七古镇——平坝,开始了第一次三七连作技术实验,他决定自己啃这块硬骨头,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实验当中。
家人不理解,同行不相信,但王麟猛依然坚持,为了推动“三七连作障碍”问题解决,还在2013年成立了“文山麒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石灰、高温、生物、化学等各种土壤处理方式,学到的、想到的方法都用尽了,一转眼四年过去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但实验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王麟猛还是执着于研究三七老地复种技术,他的执着引起了业内关注,原中国首席土壤消毒专家、中国农科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曹坳程到基地指导试验,提供消毒处理剂等技术支持。功夫不负苦心人,通过反复试验,2017年王麟猛成功研发出了三七高效轮作集成技术。2018年,他放弃“铁饭碗”,投身三七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2019年成立公司专门开展技术研发及推广,这套技术不仅解决了三七、生姜、烤烟、花卉、西红柿等作物的连作障碍,还研发出一整套三七高效轮作集成技术,关键技术成果荣获了国家、省级奖励。“永远都忘不了,从老地里挖出第一株根茎健康的三七时候的高兴劲儿,内心的那种激动不知要如何表达。”7年来,王麟猛已累计推广种植三七3万亩,技术服务农户600多户,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回文种植三七。

图为“三七连作障碍”攻克技术成功栽种的三七
2021年,王麟猛当选为了文山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可以为三七发声。近几年他注意到三七种植用地不能保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快三七种植用地政策的出台、落地应用及流通端管控》;关注到多年来市场上还存在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三七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有损文山三七的品牌形象,于是提出了做好《三七市场的监管工作》的建议。
未来,王麟猛希望能继续用自己研究出的新技术服务好七农,更好地倾听七农们的心声,为他们发声。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