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县八寨镇务路者村的清晨,总被香草的清苦香气唤醒。田埂上,一个穿着黑色夹克的身影正弯腰和村民交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诉求——他就是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务路者村党总支书记陈永明。正是这位扎根基层的“当家人”,为村民们打开了幸福之门。

陈永明了解香草种植情况
担任人大代表之初,陈永明把一切想得都很美好,觉得村里的大小难题通过代表建议都能解决。陈永明说:“人大代表有提建议的权利——这些建议按照规范程序办理,还有人大监督作保障。”
于是,陈永明开始大面积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在走访中,有人抱怨“雨天走泥路,裤脚全是泥”,有人发愁“污水乱排,生活环境太差”,还有人反映“孩子上学要绕远路,不安全”。然而,将群众的诉求精心整理成代表建议提交后,等待的时间成了最大难题。“去了解情况才待了半小时,蚊虫多不说,那种刺鼻的气味实在受不了,可我们的村民还长期生活在那里,建议多等一分钟对他们都是煎熬。”陈永明说:“我们等不起。”

务路者村
为尽快推进污水治理,陈永明组织村干部、党员反复商讨,在窑上村小组成立了首个共建理事会——吸纳村干部、村民代表、乡贤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村级共治平台”,打破了过去“村干部单向管理”的模式,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共建理事会的集体讨论下,污水治理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有了突破:在征求意见中,广大群众主动要求集资,经过共建理事会商讨,经过群众同意,每户集资400元,项目提前启动。随着污水治理推进,村里还同步规划了沟渠清淤、主干道及公共活动区域日常清扫、路边“死角垃圾”清理等工作,借着这次共治的势头,彻底改善人居环境,让窑上村小组旧貌换新颜。

共建理事会商讨污水治理
采取同样的模式,务路者村委会吸纳各村小组77名骨干人才,全覆盖组建21个共建理事会,带领村民自发参与污水治理、风貌改造提升等工作。冇卡村小组的村民们主动整治“五堆十乱”“鸡不拴、狗不关”的问题,长效维护村容村貌,共建美丽宜居乡村,冇卡村由此全面迎来“蝶变”。
陈永明按照自己的计划有序推进,将辖区村庄治理后,开始谋划经济收入。务路者村山地多,过去村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收入不足2000元。调研中,陈永明发现村民零散种植的灵香草和糯米香草,是市场稀缺的香料资源,每亩收入可达2万多元。“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为啥不大面积发展呢?”他在村民大会上提出这一想法,可村民们却满脸顾虑:“这东西虽然值钱,但平时用不上,一家一年到头也用不了多少。种多了能卖出去吗?万一赔了,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香草产业
为打消村民顾虑,陈永明将调研情况整理成汇报材料,全面梳理灵香草和糯米香草的产业价值与发展潜力,先是向八寨镇人大主席团反映情况,再到县有关部门争取项目支持,通过多方协调,成功引进一家香草加工厂,推动香草扩大销售渠道。村民刘友芳如今每天在厂里分拣香草,不仅有了稳定工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有了新奔头。
与此同时,陈永明将万寿菊列为村里的重点特色产业。他个人垫付土地流转资金,盘活35亩撂荒土地,并将这片土地作为“原始股”,牵头推行“支部领头+公司回购+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合作模式,成功闯出一条“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发展的万寿菊产业
如今的务路者村,早已不是过去只种玉米的贫瘠模样。山间坡地的香草郁郁葱葱,风一吹便送来沁人心脾的清香;田垄间的万寿菊铺成金色花海,引得蜜蜂嗡嗡穿梭,成了村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村民们忙着采收香草、管护菊花,加工厂里机器运转不停,家家户户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厚实,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