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文山市禾木社区,晨光漫过老旧的屋檐,老人们在健身器材旁舒展筋骨,商贩的吆喝声伴着晨雾渐渐响起。文山市人大代表、禾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岳延辉已经揣着磨边的笔记本,脚步轻快地穿梭在纵横的巷弄里。“张阿姨,昨天说的水管检修好了吗?”“小李,物业那边的公示栏更新了没?”熟悉的问候声里,是对社区大小事的牵挂。

岳延辉走访居民
岳延辉与社区的故事,要从2012年11月说起。那时文山市刚推行网格化管理,他主动请缨,成为开化街道北桥社区果园街的第一批网格员。初到岗位,他攥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挨家挨户“敲门认亲”。从登记居民信息到调解邻里矛盾,从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到牵头清理占道经营,他的脚步踏遍了网格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栋楼。有一次,辖区两户人家因养狗扰民争执不下,他顶着盛夏的烈日来回调解五次,才化解了矛盾。“那时候腿跑酸了、嘴磨破了,但看到居民握手言和的样子,就觉得值。”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坚守,让他练就了察民情、解民忧的硬本领,也攒下了一本家长里短的“民情账”,更沉淀下“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的初心。
2017年,因工作实绩突出,岳延辉调任永通社区副书记。岗位升级,责任更重,但他走家串户、务实办事的作风始终未变,也因此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认可。2019年,在文山市人大代表选举中,他以高票当选,从此多了一份“为民发声”的使命。

岳延辉组织协商解决小区治理
2020年,禾木社区正式成立,岳延辉临危受命,担任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负责组建新班子、理顺治理体系。可刚上任,他就遇到了“硬骨头”——这个地处市中心老城区的社区,是开化街道11个社区中规模最大、小区最多的,基础设施老化、治理矛盾突出等问题扎堆。“养狗扰民、邻里口角、房屋漏水……每天社区办公室的门都被敲个不停。”看着社区综治中心案头堆积如山的纠纷卷宗,以及不到三成的调解成功率,岳延辉彻夜难眠:“不能再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得找个治本的办法。”于是,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为民发声的优势,走访了辖区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负责人面对面座谈,梳理出“责任界定模糊”“调解缺乏专业支撑”“法律途径成本高”三大核心痛点。经过反复推敲、多次征求法律专家意见,在2024年文山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对市人民法院多措并举化解物业纠纷的建议》,呼吁构建“法院+综治中心+住建+社区”多方联动机制,让专业力量下沉基层。建议得到市法院的高度重视,法院迅速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禾木社区实地调研,最终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如今,这一机制已在禾木社区落地见效,一批“老大难”问题正逐渐得到化解。
今年年初,岳延辉再次当选文山市人大代表,他说:“接下来,要继续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解决好居民的‘小事’‘揪心事’。”每周五下午,他都会去探望社区里的独居、失独老人。“武阿姨,最近血压怎么样?降压药还够吗?”敲开独居老人武焕兰的家门,他熟稔地接过老人递来的搪瓷茶杯,坐在沙发上细细询问身体和生活情况,临走前还不忘帮老人检查水电开关是否安全。
一次次探视中,岳延辉发现社区老人普遍面临“看病远、没人陪、精神空”的困境,有的老人要坐半小时公交去医院拿药,有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连体检都没人陪同,还有的老人整天闷在家里不愿出门。“‘一老一小’是社区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得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人大代表履职日记,开始主动对接市卫健委、民政局等部门,谋划在社区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一方面通过家庭医生签约、联动医院开展每月常态化义诊与季度体检,让基础医疗和健康管理“沉”到老人家门口;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计划在社区闲置场地改建一所集日间照料、文化活动、医疗支持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站。他期待,这所“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能成为老人们的“健康守护站”和“温馨家园”,到那时,专业护工能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做饭,医生定期上门测血压、讲养生;棋牌桌、书画角、合唱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老邻居们聚在一起聊天、娱乐,不再孤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岳延辉看望辖区老人
从青涩的网格员到沉稳的社区书记,从人大代表到群众口中的“贴心人”,10多年的春秋流转,岳延辉的脚步从未停歇。居民楼前他常和大爷大妈们围坐在一起,喝一杯清茶聊家常、听意见;办公室的书柜里,10多本记满居民诉求的笔记本层层叠叠;居民口中那句亲切的“小岳”,更是他扎根基层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的禾木社区,邻里矛盾少了、笑脸多了。岳延辉依旧每天穿梭在社区的街巷里,10多年深耕基层,“服务”二字早已刻进他的骨血,成为他日复一日坚守的信条。他说:“只要居民需要,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做他们最靠谱的‘身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