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贴心人大代表】人大代表黄炳红:
做好群众的“幸福守护者”
作者:梁光伟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11/12 19:44:12
点击数: 1071
“以前公路边全是垃圾堆,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垃圾亭就在家门口,扔垃圾方便,村里干净得能当镜子照!”站在解放村小组崭新的垃圾收集亭前,村民农必开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得益于富宁县者桑乡县、乡两级人大代表、者桑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黄炳红的奔走推动。2022年初,黄炳红在群众走访时,看到路边成片的垃圾堆,心里揪得慌——原323国道沿线者桑村委会辖区17个村小组,因缺乏统一垃圾收集设施,村民只能将生活垃圾堆在路边、河畔,塑料袋随风飘散,污水渗入河道,一到雨季更是蚊蝇乱飞、臭气熏天,连路过的车辆都得紧闭车窗快速驶过。
这样的景象,黄炳红没有简单记录了事,而是连续一周泡在沿线村寨。清晨蹲在路边观察垃圾堆积规律,傍晚坐在村民家中拉家常、听诉求。“阿婆,垃圾乱堆最影响您什么?”“大哥,要是建垃圾亭,您觉得放哪儿不占地、不扰民?”“年轻人,你们平时扔垃圾方便不?”他拿着笔记本逐户走访,把村民的每一句抱怨、每一个建议都仔细记下,密密麻麻写了整整三页,连垃圾产生的高峰时段、村民能接受的清运频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回到村委会,他将整理好的走访记录与村“两委”班子商讨对策,大家对着村庄地图反复圈点选址,逐一核算建材、人工等建设成本,还主动联系乡环卫站咨询垃圾清运配套方案,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实的建议草案。
当年在富宁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黄炳红提交了《关于解决富宁县者桑乡辖区老323国道沿线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设备资金的建议》。这份凝聚着民声民意的建议很快得到重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原323国道沿线共建设了17个垃圾亭,有效解决了沿线17个村小组3800余名群众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这只是黄炳红履职人大代表的一个缩影。从2015年当选者桑乡人大代表,后来又当选富宁县人大代表,履职至今,他把群众的每一个建议和需求放在心上。
向前村小组那条800余米的进村路,是当地甘蔗外运的唯一通道,却是一条“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的土路。“每年收甘蔗都像闯难关,拖拉机陷在泥里,人拉牛拖才能走几步。”村民潘绍锋的话,黄炳红牢牢记在了心里。为了推动道路硬化,他多次实地勘察,详细记录路面坡度、受损情况等细节;挨家挨户走访20余户村民,收集大家对道路宽度、施工时间的意见;带着厚厚的调研材料,一次次往返于乡政府、交通部门之间,耐心沟通协调资金、规划等问题。“群众盼了这么多年的路,我一定要帮大家办成!”凭着这股韧劲,他提出的《关于加快者桑村委会向前小组进村道路硬化建设进程的建议》终于被采纳。
2022年底,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这条困扰村民多年的土路终于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如今走进向前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村入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甘蔗采收季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满载甘蔗的车辆穿梭不息,曾经的“瓶颈路”成了名副其实的“产业路”。村民们顺势扩大种植规模,甘蔗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0余亩增至50余亩,每年可为每户增收近万元,累计为村集体带来15万余元收入。潘绍锋笑着说:“黄代表帮我们修通了路,也修通了致富的门道!”
这些年,黄炳红累计在县、乡人代会上提出意见建议20余条,从河堤建设到水利灌溉,从学校操场硬化到乡村医疗设施完善,每一条都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其中多项已落地见效,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除此之外,他还是村里公认的“金牌调解员”。凭借着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一碗水端平的公正立场,无论是邻里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矛盾隔阂,只要他出面调解,总能化干戈为玉帛。15年来,他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成功率达100%。村民们说:“黄代表说话公道、办事靠谱,听他的准没错!”
如今,已过中年的黄炳红依然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村寨角落,那本磨旧的民情笔记本上,又添了新的字迹:“每一条诉求背后,都是群众的信任与期盼。”而黄炳红正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在履职为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实干担当为壮乡群众书写着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