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得住心 留得住人!

作者:何琴  陶宁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3/5/22 16:24:19     点击数: 93072          

2016年12月28日上午10时,满载旅客的“和谐号”D4208次列车从昆明南站开往南宁方向,随着列车驶过丘北、广南、富宁三县境内,标志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步入“高铁时代”。高铁,成为了丘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助推器,普者黑也因此实现了“华丽转身”,接踵而来呈现出游客“井喷”现象,有力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造就了丘北旅游发展的客源市场优势,不仅可以依托昆明、玉溪、红河、曲靖等周边州市,还可就近拓展“两广”、贵州、成都、重庆等国内市场和越南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但丘北通高铁后虽带来了游客潮,但却没有留得下大量游客。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就像潮水,白天熙熙攘攘,傍晚时分大多退去。丘北的住宿费相较其他旅游城市并不高,但留宿游客却不多。我们不禁唏嘘:丘北的山水错过了夜晚的客人,游客也错过了丘北山水的夜景晨光。丘北经过长时间的打造已然成为旅游热点,当地群众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旅游业。然而,就一个地区的乡村旅游来讲,“一日游”为何难以变成“二日游”“多日游”?能不能让它成为更为红火的“三农”大产业?
    乡村旅游到底如何发展呢?这个话题太大了,不如让我们从小一点的角度入手,今天只探讨乡村旅游如何能留得住人。
                                              规划先行,让游客能留下来
    从旅游消费水平的角度来看,游客逗留时间越长,消费量越大。一个条件再好的乡村景点,如果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到“农家乐”吃一餐,还得颠颠簸簸地赶回城里住宿,这对于游客来说犹如“鸡肋”,最多选择过境游,看一下便匆匆离开,自然消费水平也不会高。所以,乡村旅游,没有住宿你凭什么留住游客?
    由此,我们要换位思考,为游客算笔账:时间够不够?路好不好走?去了能玩什么?玩得是否有意义?吃点什么?晚上住什么地方?能带走点什么……
    笔者认为,下步,丘北县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该坚持规划先行,加强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盘活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要围绕《丘北县全域旅游发展策划》中的“一心一核五区”总体布局,按照已编制完成的:舍得——南盘江户外休闲度假区、平寨大峡谷观光探险旅游区、温浏清水江秘境旅游区等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尽快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有意识的沿主要旅游线路探索建立前面是餐馆农家乐、后面就是菜园子的“前店后园”模式,以“合作社+餐饮协会+农户”的产销链结,就近为餐馆农家乐提供新鲜绿色的蔬菜、家禽、家畜等农产品,切实提升辖区内旅游餐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同时,依托现有的经济林果产业,特别是丘北县境内的野果、草莓、樱桃种植,按照“季季有果”和经济林果种植园林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新一轮高品质经济林果种植和提质改造,打造百果争香的经济林果采摘观光农旅产业。将城市的需求与农村的生态、产业、文化集聚起来,走出丘北县的乡村旅游之路。
   好规划重在落实。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应群策群力,摒弃“大、干、快、上”的建设冲动。乡村旅游要打好融合牌,要起到‘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辐射作用。最终,让农村激活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新模式。
                                              文化托底,让游客心有向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拼得很辛苦,不代表拼得有价值,“拼经济”,归根结底拼的是文化。现在乡村旅游趋同越来越大,种地、采摘、农家乐等等,千篇一律,缺少特点。这种同质化的现象对于游客选择目的地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乡村旅游核心是乡村,没有“乡愁”文化的乡村是黯然失色的。
    所以,丘北县除了突出规划上的差异性之外,只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积淀、展现出“乡愁”文化来,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口。
    有“乡愁”文化的乡村旅游才是有灵魂的!
    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景点,之所以能分出你我他,是由它的个性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有“乡愁”,能够记得住“乡愁”,也是某一特定的东西,即它的文化个性决定的。“乡愁”,是抹不掉的记忆,也是最能让人回味的美酒。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要最大限度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突出乡村的风情文化,留住乡村的历史文化。用一草一木、一井一石勾勒出难忘景象,用一人一事一物串联起光阴故事,用一棵树、一座桥、一道菜、一首歌承载出“乡愁”文化。当人们因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日渐疲惫时,回忆往日的“乡愁”往往就会让你生出一股探寻的力量,向往乡村的宁静和轻松。
    丘北就是这样的一个“风水宝地”,人文景观丰富。人,是“根”,是文化,是传统。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曾养育了黎天才、马继武等著名将领。北上的壮族在这里驻足,南下的僰人在这里定居,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水乳交融,形成了扑朔迷离,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积淀,呈现出无限的魅力。有独具特色的丘北花灯《放羊调》《小小扁担》等,民族传统曲艺《天体歌》(瑶族)、《三胡说唱》(彝族撒尼人)、《唱芦笙》(苗族)等,以及多姿多彩的舞蹈《霸王鞭舞》《脚恋舞》等民间文艺,是供专家学者科学考察和文学文艺工作者搜奇采风的重要地区。全县境内居住着壮、苗、彝、回、白、僰人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荷花文化、辣椒文化和花脸文化,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厚重的民族文化为普者黑旅游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乡愁”文化的特色打造提供了基础。
    为进一步突出“我村”元素的独特性,还需深度搜集、挖掘和整理出特有的“乡愁”文化,对其进行巧妙的延展,弘扬独具个性特色的乡风民俗,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把游客魂牵梦萦的乡村建设得更像“他眼里的乡村”,最终营造出精细化的原真“乡愁”氛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所以,如果要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那丘北也许是再好不过的参照。这里既有水的柔美灵动,又有山的刚毅卓坚,守着这么好的人文地理资源,就是要避免盲目模仿、“千村一貌”的窘境。唯有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生态环境,强调天然、地道闲情和野趣,留住“乡愁”文化方可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