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畴县蚌谷乡,辖区七个村委会的人大代表联络室如同七颗明珠,串联起广大群众的温情脉络。这里是村民反映诉求的“第一站”,也是民生难题化解的“直通车”。孩子上学难、农田灌溉堵、老人看病愁……桩桩件件民生事,都能在这里得到回应。今年以来,全乡联络室已接待群众840余人次,解决民生难题440余件。
一盏灯照民心 倾听家长里短
为让群众随时能找得到人、说上话,蚌谷乡各村人大代表联络室特意制定了代表轮班制度。大吉厂村联络室的窗台上,一盏台灯常年亮着,每月逢五、十的夜晚,轮值人大代表总会坐在灯下,等候收工后的村民上门反映情况。木桌的抽屉里,老花镜、便笺纸、创可贴三样“标配”贴心又实用。看不清字的老人能戴上眼镜,记不全诉求的村民可写下心愿,干农活蹭破皮的乡亲能及时处理伤口。

人大代表王正琼上门帮群众代缴养老保险
“王代表,我家老头子的慢性病药快吃完了,我不会用手机挂号……”一天傍晚,村民赵大妈揣着药盒走进来,衣角还沾着灶灰。代表王正琼接过药盒记下名字,次日一早就骑车赶往乡卫生院,帮忙挂号、代买药品。当把药送到老人家中时,赵大妈非要将刚摘的橘子往她兜里塞。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蚌谷乡早已成为常态。龙正村的联络室里,代表帮留守儿童打印作业成了日常;蚌谷村联络室的桌上,农药使用手册常年供村民翻阅;程家坡村的代表联络室特意备了矮凳,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坐着交流。正如代表们常说的:“这盏灯亮着,就是给村民们递个信儿——门永远敞着,人随时都在,有啥难处尽管来。”
一双鞋沾泥土 踏遍田间地头
在蚌谷乡的代表们之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代表坐班时要“守着室”,走出去要“沾着泥”。
去年夏天,人大代表牛云斌在长箐村代表联络室坐班时,接到几位老人反映,“村东头那片庄稼地的路太陡,收庄稼时推车总打滑,前几天我还摔了一跤。”他当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跟着老人们往庄稼地走。只见一条土路沿着斜坡蜿蜒而上,路面坑洼不平,长满青苔,确实难走。他蹲在路边摸了摸泥土,又用树枝量了量坡度,心里有了主意。

长箐村片区道路修建
回到村委会,牛云斌在草稿纸上画出简易图纸,打算在陡坡处修几级台阶,在打滑路段铺一些碎石……他积极联系了乡综合行政执法队,协调来两车碎石,又组织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利用农闲时间修整路面。半个月后,这条难走的泥路变了样——台阶稳稳当当,碎石铺得平平整整。
人大代表们不光坐班,还要抽出时间到各村转转。春耕时,他们跟着农户查看水渠,检查漏水、堵塞的地方;夏收时,到群众家帮忙检修电路,消除老旧电线的安全隐患;秋收后,又挨家挨户查看屋顶,提醒修补漏雨的瓦片。村民们常说:“代表不是站在边上看,是跟着我们一起干,这样的代表,我们信得过。”今年以来,全乡人大代表走访收到问题210余个,解决问题190余个,问题解决率达90%。
一扇门敞温情 聚拢万家烟火
七个联络室的门,从早到晚都敞开着。这里不光是办事的地方,更成了村民们凑堆聊天、彼此照应的“暖心角”。
木者村的联络室里,靠墙摆着一排长凳。每天清晨,村里的老人们就会搬着小马扎来这里聚着,有的听代表读报纸上的新政策,有的凑在一起择菜唠家常。去年冬天特别冷,代表刘登荣特意在院坝放了个炭火盆,老人们围坐着烤火,顺带把家里的难事说了,谁的养老金没到账,谁的医保卡消磁了,刘登荣一一记在本子上,第一时间帮着跑手续。老人们说:“这里比家里还暖和,不光身子暖,心里更暖。”

法古村联络室“临时托儿所”
法古村的联络室则成了“临时托儿所”。农忙时,村民们忙着下地,就把放学的孩子送到这里,代表们会盯着孩子们写作业,还提前备好饼干和热水。有一次暴雨冲断了山路,几个孩子没办法回家,代表们就在联络室打起地铺,煮好鸡蛋面,陪着孩子们看书讲故事。家长们赶来时,见孩子们睡得香甜,眼圈都红了:“把孩子放在这,比放在家里还安心。”
如今,代表联络室已成为蚌谷乡基层治理的“金名片”。在这里,民生有人听、难题有人解、温情有人传,真正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下一步,蚌谷乡人大主席团将继续深化代表履职机制,让这间小小的“幸福驿站”,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