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侨”的足迹吻上“区”的阡陌之平远双向奔赴的温柔诗行
——文山州人大常委会推动“侨元素”融入“三区”建设纪实

作者:民外侨委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8/29 16:08:37     点击数: 1897          

  平远坝子的晨光漫过蓝莓田,归侨李阿婆指尖的露珠颤如初见时的怯与盼。田埂上,归侨带着异域奋斗印记,与“三区”建设者沾着南利河泥的足迹,在晨雾里交错成诗——异国乡音缠上本土烟火,发展蓝图叠着民生温度,5804名归侨侨眷的迁徙轨迹,早被这片土地的温情熨成掌纹。 

  当“侨”的基因融入“区”的土壤,双向奔赴便生了根:“区”因“侨”添了灵秀,“侨”因“区”扎了深根。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以履职的经纬,正把迁徙的故事、建设的热忱、安身的笃定,细细织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底色里。

  心桥相通 组织的藤蔓缠绕出信任的年轮

  富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侨情地图”的磁钉在晨光里泛着金属光泽:红色标注党员侨户,蓝色标记需帮扶家庭,连线如藤蔓般缠绕着19个居民小组。“这是党委、政府帮我们绘制的‘连心图’,哪户有困难,党员第一时间到。”社区党总支书记指着地图上的红蓝色交汇点说。

  推动“党建+侨务”深融,是这场双向奔赴的根基。州人大常委会在调研中明确提出“把支部建在归侨侨眷心坎上”,督促县镇党委将侨务工作嵌入“三区”建设全局,构建起“州统筹、县推动、乡执行、社区联动”的四级体系。如今,3个涉侨社区都有了专职侨务干部,他们的笔记本里记着“张叔的医保认证”“李姐的子女入学”,更记着“归侨侨眷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富侨社区93%的合作社由党总支领办,党员带头试种的蓝莓新品种,让归侨侨眷户均年增收3.2万元;侨园社区的梨树下,“党员责任牌”旁总围着前来请教技术的归侨侨眷,经他们改良的保鲜方法,让“侨园梨”货架期延长15天;和侨社区23名党员与69户侨眷结对,把矛盾调解室搬到了归侨侨眷家门口的榕树下。5场《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培训像春雨落地,1200余名归侨侨眷在课堂上读懂了“法律是最大的依靠”。老归侨陈大爷抚摸着刚拿到的土地确权证,眼眶湿润:“当年背井离乡时想,哪有安稳日子?现在基层的同志常来,党和政府的温暖,比故土的太阳还暖。”

  沃土共生 产业的年轮生长出共富的果实

  曼悦莓基地的大棚里,归侨张嫂的竹篮很快装满了蓝莓。“这篮能卖25块,快抵得上过去种玉米三天的收入。”她的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这片1000余亩的蓝莓地,是“三区”工作队员“蹲点”富侨社区时牵线的“致富果”——土地流转得租金140余万元,100多个岗位让归侨侨眷在家门口务工,摘下的果实当天就被冷链车送往昆明。

  “三区”建设的沃土,总能让侨乡的智慧生根发芽。侨园社区的梨农们至今记得,“三区”工作队在梨园里算的那笔“增值账”:“一颗梨直接卖1元多,酿成酒能卖5至6元,为啥不把链条拉长?”随后而来的50万元省侨办“贷免扶补”贷款,让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飘出了梨酒的醇香。如今,10余种深加工产品从这里走向省外,每年带动社区增收286万元,“侨园梨”的标签贴在瓶罐上,也贴到归侨侨眷鼓起来的钱袋上。

  州人大代表跟踪督办的冷链中心项目,让富侨社区的蓝莓保鲜期延长至21天;推动对接的电商平台,让侨园社区的梨膏走进了一线城市的商超。当“侨字号”产品贴上“平远制造”的标签,这场“区”为“侨”搭台、“侨”为“区”添彩的双向奔赴,正结出越来越甜的果实。

  文脉相续 记忆的河流滋养出代际的新芽

  和侨社区的文化展室里,1975年的马灯还能点亮。归侨后代小李用手机扫描灯座上的二维码,爷爷“背着马灯从缅甸走回平远”的故事便在光影中流淌。这个收藏了100余件老物件的展室,是州人大常委会调研时“抢救”下来的记忆宝库——老照片里的迁徙路、书信中的思乡语、地契上的岁月痕,都在诉说“侨”与“区”的情感羁绊。

  “不能让乡愁只封存在老物件里。”调研组成员的这句话,催生了和侨社区连续8年的“石榴红·侨乡文化节”。足球场上,越南归侨与本地青年的友谊赛踢得正酣;灶台边,印尼侨眷教年轻人做沙爹的香气漫过巷道;舞台上,老归侨讲的“初到平远”故事,让台下25岁的侨眷小林红了眼眶。当她第一次穿上母亲的奥黛跳越南舞时,台下老人们湿润的目光,让她忽然懂了“祖籍”二字的重量。

  “三区”工作队推动的“侨乡故事进展室”,让孩子们在祖父的犁耙、祖母的织机里触摸历史;支持开发的“云上侨史馆”小程序,用VR技术复原归侨迁徙场景,年轻侨眷点点屏幕就能“走”一遍父辈的来时路。当侨文化从展室走进生活,从历史照进现实,这场“侨”与“区”的文化对话,便有了跨越代际的生命力。

  枝叶相扶 民生的根系蔓延出安稳的家园

  “在泰国也能办医保,家乡的牵挂比网线还长。”侨眷刘女士对着手机屏幕笑出了声。“三区”工作队和州侨联推动优化的海外侨胞医保认证流程,让83名像她这样的海外侨眷,不用回国就能办妥手续。这份便利,藏在调研组笔记本里“海外侨胞诉求清单”的第37条。

  民生的小事,从来都是人大履职的大事。州人大常委会跟踪监督的“三权三证”办理,已为689户归侨侨眷解开“土地心结”;纳入省级灌区改造的侨园社区泄洪沟,即将结束“雨季怕淹水”的历史;平远镇干部“一对一”帮归侨孩子办入学的身影,成了校园门口的暖人风景。就连那4个曾让50余户侨眷犯愁的变压器,也在人大协调下厘清了产权,夏夜的灯光亮得更安稳了。

  侨园社区公告栏的“民生实事办结清单”上,每一条后面都跟着一个笑脸:“归侨王大哥的宅基地确权了”“侨眷李阿姨的医保报销到账了”……当归侨侨眷们说“现在的日子,比家乡的月亮还圆”,这场“侨”与“区”的双向奔赴,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暮色中的平远片区,侨园的梨灯、和侨的歌声、富侨的冷链车,共同勾勒出一幅共荣剪影。文山州人大常委会用履职的脚步,丈量着这场双向奔赴的深度——从会议室里的顶层设计,到田埂上的俯身倾听,再到问题解决后的跟踪问效,每一步都踏在归侨侨眷的心坎上。

  当“侨”的故事与“区”的蓝图继续交织,当5804颗侨心与平远大地的脉搏同频,这场双向奔赴的旅程,定会生长出更繁茂的未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