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微光照边疆:文山立法的“烟火气”与“长远计”

作者:罗佳贵 魏国君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8/20 11:09:52     点击数: 3899          
  

  丘北普者黑湖畔,孤峰倒影,荷叶漾漾。游客们或荡舟湖心,或徜徉岸畔,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普者黑景区仙人洞村村小组长李福忠笑着说:“现在湖里的鱼多了,游客也更文明了!”他望着清澈的湖水感慨道:“以前那些乱捕乱捞、随手往湖里扔垃圾的事儿,早就没人敢做了。如今管得严,大伙儿的觉悟也逐渐提高了!”李福忠口中的这份和谐,正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后,湖区生态与人文风貌相得益彰的鲜活写照。

  多年来,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将突出民族特色与回应时代需求融入立法实践,以“接地气、能管用”的法规为笔,在边疆治理与民族发展的画卷上精心描绘。围绕民族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领域,立、改、废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39件次。这些浸透着民族智慧的法规条文从文本走向实践,化作守护边疆的坚实屏障,成为推动文山边境稳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有力保障。

生态立法“防护盾”:让绿水青山留得住

普者黑      摄影:郑云

  普者黑景区曾面临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的制定,为这片喀斯特湿地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条例明确划定景区保护范围和开发边界,严格限制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禁止向普者黑湖排放污染物、严禁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在法规约束下,普者黑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水质清澈,鱼群洄游,众鸟栖息,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今,普者黑景区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948.58万人次,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赢。

  河道治理同样彰显立法智慧。《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河道管理条例》的实施,让全州大小河流重焕生机。条例对河道管理范围、保护措施及违法行为处罚作出明确规定,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河道巡查与治理,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从景区到河道,从山林到湿地,立法为生态保护筑起了“防护网”。

产业立法“强引擎”:让产业经济跑起来

  文山三七作为“云药之王”,是文山的金字招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的实施,从种源保护、全链条监管到创新激励多角度发力,明确“文山三七”地理标志内涵、种源保护要求及质量标准,严管农药使用与加工环节,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让文山三七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例如,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条例对质量标准的刚性规定,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溯源系统,种植的三七通过GAP认证、有机认证及“三无一全”品种认证,加工生产的三七粉、鲜三七原浆均通过有机认证,不仅推动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也为“文山三七”品牌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通过立法推动,三七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单纯的中药材种植发展到精深加工,涵盖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产值逐年攀升。2024年,全州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06.25亿元,同比增长15.26%,成为带动文山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这一成功经验被复制到多个领域:《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辣椒产业发展条例》规范了辣椒的种植、加工、销售及市场流通环节,促进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如今,丘北辣椒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文山州又一张响亮的经济名片,去年综合产值达31亿元。在多部产业发展条例的推动下,文山州实现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布局的跨越,立法为经济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民生立法“连心桥”:让幸福底色更鲜亮

  乡村规划失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曾是乡村发展中的“老大难”,也是群乡村规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的实施,不仅为全州乡村治理提供了法治支撑,更成为用立法手段守护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村庄规划条例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并规范村民建房审批流程,明确建筑高度、风貌管控等要求,既遏制了乱搭乱建乱象,又保留了村庄的“乡土气息”。

  乡村清洁条例从“源头治理”入手,构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清洁长效机制。条例明确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清洁责任,规范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全流程,在偏远村寨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在靠近城镇的村庄则纳入城镇垃圾处理体系,避免“垃圾围村”困境。此外,条例对污水排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作出规定,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要求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污染处理设施等,从根源上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这两部条例的实施,不仅是文山州以立法回应民生关切的具体举措,更折射出我国民生立法“从群众需求中来,到群众生活中去”的本质。从乡村规划的“精准施策”到环境卫生的“常态治理”,立法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制度的刚性保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今,走进文山州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容村貌已蜕变为“整洁有序”的宜居画卷。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的制定,以全链条思维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在居家养老领域,不仅明确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还推动建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机制,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多元服务;在机构养老方面,规范养老机构建设标准与运营管理,鼓励打造医养结合型机构;在人才培养上,通过设立补贴、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举措,吸引和培育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同时,条例以政策激励为抓手,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真正让“夕阳红”的幸福底色更浓、温度更足。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从公共秩序、环境维护、文明交往等方面划定行为准则,既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共识,又建立不文明行为惩戒与纠错机制,让文明新风融入城乡日常;《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献血条例》的修订进一步优化激励措施,有效激发社会参与献血事业的热情,为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多年来,文山州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体系,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田间地头的声音直达立法机关;与凌云(文山)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与广西海商海事法学研究会合作成立跨区域立法协作中心,通过引入专业力量提升法规科学性;确保“立一件、行一件、成一件”。这些实践既夯实了文山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根基,也为民族地区通过立法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这不仅是文山发展的“法治答卷”,更为同类地区立法工作提供了“因地制宜、务实管用”的实践样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