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风采 | 王陆芬:“把边疆民族传统刺绣带到人民大会堂”

作者:罗永伟 陶树权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3/2/16 19:56:51     点击数: 69426          

“过几天上北京开会,就穿这套了,一针一线自己缝出来的……”抚摸着刚绣好的彝族盛装,王陆芬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前的各项准备,目光里透着自信……





十年磨一针 彝绣绣出新生活

刺绣,在彝家传统观念中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是否勤劳持家的标尺。砚山县长岭街村委会白沙坡村小组,是文山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全村184户797人全是彝族。土生土长的王陆芬在针与线、画与布的光影中,被彝家刺绣色彩的瑰丽、针脚的绵密深深地吸引。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聪慧,15岁那年,王陆芬以126元的价格卖出第一幅绣品。此后,刺绣创业梦便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2013年,随着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兴起,在外经营水果生意的王陆芬毅然回到村里,带着村里的26个绣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道路。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到注册手工刺绣有限公司,不断学习、摸索,找商机、阔规模。经过多年的实践,王陆芬探索出“协会+合作社+公司+电商+绣娘”模式,让刺绣产业规模不断做大,白沙坡彝绣品牌在市场上响亮起来,群众尝到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甜头。



针线出国门 绣它个文化自信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如何趁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让彝绣走得更远?王陆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为了延伸产业链,她大胆创新,将白沙坡彝家传统的平绣、打籽绣、数山绣等等与壮族的盘金绣、苗族的十字绣等相融合,又将生产生活中的花朵、飞鸟、游鱼、蝴蝶等抽象剥离,以绣图的方式在画布上一一赋予生命,先后设计了26类126种刺绣样式。王陆芬带领绣娘们把传统刺绣与时尚相结合,将刺绣从单一的民族服饰,拓展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装饰品、挂件及国画艺术创作当中,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线上线下融合同步拓展,1000多名绣娘手中的“绣品”成了抢手的“商品”,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绣娘包里沉甸甸的钞票。202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额600余万元,较之起步初期翻了十几倍!

如今,白沙坡彝族刺绣作品不仅销往北上广国内一线城市,还远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的意大利米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论述,在我们这里变成了现实……”王陆芬自豪地说。



感恩中奋进 为人民履职代言

全州350多万人,就三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是其中之一,感到无比光荣。怎样当好人大代表,反映群众心声,肩上沉甸甸的……”今年,作为全省劳动模范的王陆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忙着参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前期的调研走访,她有了新的思考。王陆芬所在的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过去是典型的缺水村,2009年,百年不遇的干旱发生时,村民们连喝口水都是问题。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长岭街群众从此不再靠天喝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逐年递增、彝族三步弦跳得越来越敞亮。王陆芬说,一切的变迁都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国家各项脱贫政策的覆盖和上海对口支援的倾力帮扶。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产业帮扶政策落地,让乡亲们对鼓起“钱袋子”充满信心,对好日子有了更多盼头。作为边疆地区的文山,如何加快追赶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曾到过一线城市考察学习刺绣产业的王陆芬说,边疆有边疆的发展条件和优势,但有着很多“卡脖子”的地方,就拿刺绣来说,寄出一件产品,物流成本要贵许多,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是文山各族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拦路虎。

“州府通高铁、农业用水保障这些问题我一直记在心里,我将把边疆人民对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夯实边疆地区发展后劲的期盼带到全国两会上去……”王陆芬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