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记忆】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王仙芝:
23岁骑马赴昆参会 见证各族人民当家做主

作者:薛瑞鹃/文 王国礼/图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4/6/7 10:01:06     点击数: 5523          

  时光穿梭到1954年8月的那天,站在人民胜利堂前的王仙芝,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即将见证云南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伟况,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个人命运会与时代洪流交织相融。

  23岁骑马赴昆参会

  1931年,王仙芝出生在丘北县曰者镇打磨山村委会水塘村的一户壮族人家。孩童时光的点滴,93岁的王仙芝已然忘记,只能从王仙芝弟弟王家兴的回忆中拾起一些。“我家有五兄妹,动荡年代,日子过得很辛苦。”或许因为是家中长姐,王仙芝特别勤快、能吃苦的印象烙在王家兴脑海中。


  1951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颁布《云南省土地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于当年秋季开始试点,1952年首先在全省内地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同年,文山也开始启动。“姐姐1953年参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投入土地改革。”王家兴回忆,那时候的王仙芝意气风发,做事风风火火,又因为经常与汉族群众打交道,对于汉语,她能说会听。“那时候我们村子懂汉语的人不多,姐姐很‘抢手’,经常被叫去开会。”王家兴说。

  1954年,23岁的王仙芝又多了一个身份——省人大代表。1953年7月至1954年5月,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规定,除暂不实行普选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云南在全省范围内胜利结束了基层选举,各市县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严肃认真地选举了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392名代表,通过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1954年7月的一天,王仙芝接到区政府(现在的乡政府)通知,要去昆明参加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问起上昆参会的细节,王仙芝嘴里重复着“怾(gi)马摆”,汉语意思是“骑马去”。王仙芝亲朋好友回忆,王仙芝先是骑马到丘北县城,而后从县城坐马车,走了三天才到的昆明。

  1954年8月6日至12日,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人民胜利堂隆重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关于《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讨论宪法草案并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更加明确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选举产生了45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认真地讨论并处理了439件大会提案。此次大会,真正实现了云南省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王仙芝是见证者,是参与者。

  党员光辉闪耀70年

  省人代会结束,王仙芝从省城回来,12月入了党,之后还当上了妇女主任。边疆少数民族妇女、妇女干部和妇女工作,放到现在,是不会让人觉得稀奇的人和事。但时间倒回七十年前,情形就大不一样了,那时边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妇女工作”基本上闻所未闻。但王仙芝只明白一个道理——卖力干,带着妇女一起干。1958年,丘北红旗水库开工建设,王仙芝带领着妇女同志参与修建。“修建期间,母亲自带钱粮,在水库安营扎寨生活了两年多。”王仙芝儿子张涛讲述着母亲的故事。


  修建水库时,王仙芝与丈夫相识,之后便嫁到了官寨乡官寨村委会。来到官寨,她依然担任妇女主任,带领妇女同志积极投入生产劳动。“懂政策、工作思路好、群众威望高”是村委会老支书对她的评价。

  “后来,王仙芝家阶级成分被定为‘地主’,财产被没收,工作也没了,后来平反,她丈夫当上了老师,但没几年就去世了。”老支书回忆。几经浮沉,王仙芝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抚养三个孩子长大,虽日子清贫,但从无怨言。

  没有了工作,支撑王仙芝的,便是几十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信念。1999年,高寨村小组不通自来水,村民生产生活不便,王仙芝记在了心里,多次去乡政府反映情况。终于,高寨村小组能接自来水管了,通水工程施工以来,68岁的王仙芝经常和工人一起挑沙担石,村里人都劝她保重身体,但她坚持和大家一起完成了自来水管的搭建。

  事后,全村推选她为优秀共产党员,推选的材料至今还保存在丘北县档案馆。“在我村公所,她是党龄最高的女党员之一……忘我工作,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团结村委会班子,深受群众好评。”《优秀共产党员登记表》“主要事迹”一栏给予了王仙芝高度评价。

  如今,王仙芝时常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拿在手上小心擦拭,实际上,党的光辉已照耀她70年,也是她为民服务初心不改的70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