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实践在基层】砚山“123+N”体系激活基层民主“神经末梢”

作者:许杏春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5/7/3 16:23:24     点击数: 728          

  近年来,砚山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要义,以“123+N”工作体系为抓手——即筑牢一个根基、深化两个联系、强化三个功能、拓展N项特色活动,积极探索基层民主实践新路径,推动民主实践单元在基层落地生根。​

  筑牢阵地根基  搭建民主实践平台​

  砚山县构建“家—站—室—点”四级联动体系,实现民主阵地全域覆盖。按照“八有”标准,提升125个代表活动阵地规范化水平,打造省、州、县级示范点32个。同时,打破区域限制,组建10个专业代表小组和4个专业代表工作站。通过召开民主议事会、组织集中学习、开展视察调研等方式,推动代表深入群众、企业,广泛收集民意、汇聚民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绿色铝专业代表工作站商讨建议

  例如,绿色铝产业代表工作站定期组织驻站代表深入园区企业调研,形成《关于绿色铝园区公共卫生间建设的建议》《关于绿色铝产业园区开通公交车的建议》等,转交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惠及园区8000余名工人。

深化双向联系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砚山县建立起“常委会领导班子+专工委+乡镇人大”三级联动机制,要求每位组成人员每年至少开展两轮走访,每次走访5名基层代表,并通过下乡视察调研“三必”制度(即必进阵地、必访代表、必听诉求),实现联系服务全覆盖。此外,邀请代表深度参与监督工作,在种子化肥农药市场监管专题询问中,共收集21条建议纳入政府工作清单,为全县农业生产筑牢监管防线。​


人大代表开展协商活动

  代表联系群众实现从“固定接访”到“全域走访”的转变。推行“代表户挂牌+二维码公示”模式,如江那镇将人大代表家庭转化为接待点,方便群众反映问题;采取“代表+微网格”服务模式,将代表编入社区网格,建立“代表网格责任区”,通过“网格巡查、民情汇总、议事反馈”机制,现场解决和收集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微问题,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和乡镇”的基层治理闭环;依托“云南人大代表履职”小程序,群众扫码即可提交诉求,真正实现民意“一键直达”,省时又省力。

​强化功能拓展 推动民主实践落地​

  砚山县构建“收集—议事—落实—反馈”全链条工作体系,推动民生问题精准发现、科学决策、高效解决。采取“接待日+N”多元接访模式(即固定接待规范化、流动接待常态化、特色接待精准化),有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民主实践更接地气、更暖民心。​

  例如,同心社区开展“接待日+法律咨询”活动,帮助化解邻里纠纷、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八嘎乡竜所村开展“接待日+城乡供水一体化”活动,广泛收集供水项目建设、设施设备安装及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创新设立“民主议事厅”特色品牌,构建“群众提事—代表议事—部门办事—全程督事”全链条闭环机制,实现民生问题从发现到解决的无缝衔接。以嘉禾社区为例,通过全链条闭环机制,成功解决了居民反映强烈的盛世兴城小区“飞线充电”安全隐患问题和水表改造问题,先后建成标准化充电桩设施,为520户住户安装了智能水表,让曾经的“闹心事”变成了群众满意的“舒心事”,切实将民生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人大代表开展协商活动

  深化“代表・局长面对面”协商办理机制,将42件建议纳入协商办理,推动砚文老公路开通公交等多个民生事项落地;健全重点建议“双领衔”督办机制,由县政府班子成员领衔督办重点建议,同步强化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专工委对口督办,推动县、乡两级累计实施重大民生实事项目252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砚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创新实践,将民主议事、协商、监督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搭建起国家治理与人民心声的坚实桥梁,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蓬勃生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