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
2019年全州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报告

作者:      来源:文山人大网     时间:2020/7/9 9:30:07     点击数: 14344          

 ——2020424日在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州农业农村局局长  杨绍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州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报告2019年全州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19年,州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步推进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扎实推进全州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312.83亿元,同比增长5.5%;农牧渔业增加值194.94亿元,同比增长5.5%。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高原特色种养业发展,特色产业对有条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围绕产业扶贫工作要求,重点发展三七、辣椒、果蔬、甘蔗、茶叶、畜禽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适度发展万寿菊、食用菌、花卉、生姜等区域小众特色产业,农业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州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3.89亿元,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财政涉农整合资金15.1亿元,占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34.4%共建设特色种养业项目314个,完成特色经作种植665.03万亩,实现产量452.43万吨,产值138.31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53.11万亩,产量44.77万吨饲养畜禽存栏1257.37万头(只、羽),出栏畜禽1851.06万头(只、羽),产值91.03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存栏139.31万头(只、羽),出栏125.53万头(只、羽),带动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2.66万户53.72万人发展产业,覆盖率达99.23%,实现年人均纯收入2528元。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对有条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全覆盖。持续培养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和扶持示范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创新意识超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911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537个,家庭农场122个。全州有1069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127062档卡539205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达99.63%

(三)强化种养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掌握1项以上农村实用技术。认真开展技能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两个专项行动,进一步研究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措施和政策体系。全年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3032人,州级产业扶贫专家组成员144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等相结合方式,开展农村实用种养殖技术培训246820.84万人次,发放相关农业技术服务资料18.84万余份,接受技术咨询17.63万人(次),贫困群众种养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四)扎实开展示范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农业产业扶贫。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机遇,围绕中药材、蔬菜、水果、花卉、肉牛、食用菌等六大重点产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园、特色水果种植园、花卉种植园、畜禽养殖园、人工菌栽培园、高品质药园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2019年,全州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文山市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文山市农业科技园区、砚山县农业科技园区);首次开展“10大名品“10强企业“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七丹牌三七获得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药称号,文山三七获得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文山市马塘冯家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5个系列产品,被评为第十五届中国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文山市、砚山县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广南县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通过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使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农户都参与到示范创建工作中,以示范引领助推农业产业扶贫。

(五)扎实推进产销对接,着力解决扶贫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借力州内外重要展会、三农通以及文品入沪”“文品入粤”“文品入京等平台,全力开展农产品推介营销工作。全年组织108家(次)经营主体参加展洽推介活动9场次,实现现场销售金额492万元,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49个金额8311万元,借助三农通与电商平台对接,在全省范围内配置市场供求信息资源,解决农户卖难问题,推动雪莲果、木耳、三七等大宗农产品在线销售,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全州819个贫困村,多数地处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条件较差、土地碎片化、机械化程度低、产业路不通畅。产业布局分散,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加之自然灾害多发易发,极端天气和动物疫病多,干旱、冰雹、动物疫病等灾害对产业发展影响较大。比如,2019年上半年干旱、下半年非洲猪瘟,导致全州特色种养业受灾损失严重。

(二)农业产业培育难度较大。一是产业选择不够精准。部分县(市)产业发展谋划不足,对优势主导产业聚焦不够,大部分贫困村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扶贫产业总体规模小、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副产品还停留在出售初级产品和原料上,多数贫困户没有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中的利润,特色产业散、小、弱依然存在,难以形成拳头产业、拳头产品二是产业项目库质量不高,管用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在建项目不在库,在库项目没有建的情况,有的在建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偏弱。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综合实力不强,科技含量普遍偏低,辐射带动效果不够明显。全州4911个新型经营主体仅占全省6.2万个的7.9%252个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户、占全省39户国家级龙头企业的2.6%,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6户、占全省省级龙头企业842户的4.3%45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国家级25个、占全省218个的11.5%,省级135个、占全省1162个的11.6%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运行不规范,僵尸社空壳社较多。2019年,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空壳社” 1725个,其中,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合作社838个,群众举报违法违规线索专业合作社23个,无农民成员实际参与合作社116个,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社645个,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合作社676个。三是农村三变改革中,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大部分地方没有落实到位,激活资产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效应显现不足。

(四)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不紧密,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的合同协议不规范,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保底收购当分红,实际上没有分红。大部分贫困户缺乏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意识,只将产业发展到户资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按比例分红,没有真正参与到双向互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中,贫困户、挂联企业与扶贫产业结合度不高,对带动档卡户发展产业增收带动作用不明显。

(五)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不足。2019年全州用于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占比虽然达到34.4%我州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总量与贫困人口数量、农业产业规模相比差距较大,产业扶贫投入资金严重不足金融助推产业力度不够,主要以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为主,受信贷规模、信贷政策的影响,扶贫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壮大产业发展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0年,州人民政府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州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安全饮水保障目标,按照上半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下半年全面巩固脱贫成果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提高产业规模化经营化水平。一是精准选择产业。立足全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生猪、肉牛、家禽等产业为重点,引导各县(市)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特色产业,依托县一业”“一村一品和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一批扶贫产业基地,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二是强化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项目库动态管理。认真梳理项目库中的项目,对已完工的项目,积极指导项目区生产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生产者收入。对于正在实施的项目,加强指导和督导,力争项目早日完成,早日投入使用。对于进入项目库又无法实施的项目,督促相关县(市)及时进行调整,调整的项目要及时开工建设。三是抓实以绿色食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文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巩固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延伸产业链,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推动扶贫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四是文品入粤”“文品入沪”“文品入京为契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特色农产品与省外大型批发市场、采购商、电商精准对接,全面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落实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地区农产品运输、收购临时补贴政策,有效解决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二)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完善政策扶持与带贫效果挂钩机制,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示范评定、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强龙头企业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开展企一策分类指导,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减贫能力。二是深入开展僵尸社”“空壳社清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分类管理,规范提升合作社质量,积极争取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项目,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将砚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作为全州试点上报国家农业农村部。三是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充分发挥三变改革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内生动力方面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经营主体带贫减贫能力。一是大力推广双绑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运用云南省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加强动态监测,进一步提高双绑带贫效果,逐步形成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贫困户管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新格局。二是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带贫模式,推动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交叉互融,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促进贫困群众多渠道增收。三是加大利益联结机制的宣传力度,规范合同协议,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说明白自己加入了哪个合作社,获得了多少收益,同时,督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诚实守信、认真履约,按照合同协议规定按时分红。

(四)多方争取资金投入,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道路交通不便、农业水利化程度低、引水设施配套不足和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短板问题,逐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各项产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等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五)强化技能培训,提升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素质。根据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意愿和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情况,对贫困群众开展种养技能培训,强化其市场意识、致富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主动发展、主动致富的意愿,全面提升致富能力和水平,力争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提升种养科技水平和产品经营水平,实现培训 产业带动档卡户脱贫增收。

  • +
  • -